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在1953年1月,以邢炳德为首的13个木匠自发组织建立了一个木器生产小组。但是在木器生产小组筹备之初,过程艰难,没有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大家心里害怕不敢参加。整整筹备了一年的时间,这13个人顶着压力,在协议书上按下了自己红红的血手印。这13个人是:邢炳德、徐广志、孙德顺、周子富、常显义、郭忠文、王义卿、吕国君、滕树华、滕树新、滕树慈、仇仁悦等。小组建立之初大家一共凑资480元其中包含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作价120元。那时小组里资金少,人手少,大活儿干不了,小活儿又不多,半年都没有开工资。这途中有人退出生产小组想要自己单干,也有人意志坚定的坚持下来,他们对小组长邢炳德说:“邢组长,只要您不倒架子,我们就跟着您干!”就这样,他们坚持着,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当时的组长邢炳德就天天骑着那辆半旧的自行车,走大街穿小巷的到处揽活儿。在老青岛的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几乎都留下了那辆自行车的痕迹。黄天不负有心人,木器生产小组陆续接到了青岛疗养院、青岛空军疗养院、青岛海军疗养院的工作任务,同年底,青岛木器生产小组年便实现营业额1万元。
据邢炳德回忆说:那时闲暇之余,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维修护理这辆半旧的自行车,因为他知道,还要靠这位“老伙计”驮着他去揽活。就哪怕是为人民大会堂配置家具时周总理把自己的吉普车借给老邢用,他还是习惯的骑着他那辆自行车在北京十大建筑的各个地点奔波。